企业文化

冰火两重天!罗克赛后秒变 “水人”,巨型风扇成救命神器

2025-07-04

在 2025 年世俱杯 1/8 决赛帕尔梅拉斯对阵博塔弗戈的比赛中,费城的天气成为了主角之一。尽管官方气温显示为 27℃,但高湿度让体感温度直逼 35℃。这种 “蒸笼模式” 不仅考验着球员的体能,更催生了赛场上的 “消暑奇观”—— 当帕尔梅拉斯前锋维托尔 - 罗克在第 64 分钟被替换下场后,他径直走向场边一台直径超过 6 米的巨型喷水风扇,整个人被细密的水雾包裹,宛如置身于热带雨林中的 “水幕电影” 现场。

高温下的生存竞赛

这场比赛堪称 “人与气候的博弈”。下半场的补水时间里,镜头多次捕捉到球员们用冰袋冷敷颈部、狂饮电解质饮料的画面。而罗克的选择尤为引人注目:他避开拥挤的替补席,独自占据风扇的 “黄金位置”,任由强劲的气流裹挟着冷水雾冲刷全身。这种结合了喷雾降温与大风量通风的设备,正是近年来体育场馆应对极端天气的 “黑科技”。其雪花状支架上均匀分布着 36 个高精度喷头,在扇叶带动下可将水雾扩散至 1500 平方米的范围,同时实现每分钟 100 立方米的换气量,相当于在球场边制造了一片 “人工凉棚”。

冰火两重天!罗克赛后秒变 “水人”,巨型风扇成救命神器JBO竞博体育

科技对抗热浪的全球实践

事实上,罗克的 “乘凉神器” 并非孤例。就在三天前,切尔西因费城的极端高温被迫调整训练计划,同样启用了同款巨型喷雾风扇。而在巴黎圣日耳曼的亚特兰大训练营中,球员们则通过冰浴、GPS 实时监控体温等方式应对 38℃的高温。这些措施背后,是运动科学领域对热应激的深入研究 —— 当湿球黑球温度(WBGT)超过 31℃时,运动员的核心体温可能在 20 分钟内突破 38℃警戒线,导致肌肉痉挛、判断力下降等风险。

高温赛事的生存法则

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,国际足联与各大联赛正在制定更完善的应对方案。例如,本届世俱杯规定当 WBGT 指数超过 28℃时,每半场增加一次强制补水时间;巴黎圣日耳曼的梅赛德斯 - 奔驰体育场更通过关闭屋顶、启用中央空调将室内温度稳定在 20℃。运动医学专家强调,除了硬件设施,科学的预冷策略同样关键:球员可在赛前 30 分钟穿戴降温背心,或饮用冰浆降低核心体温,这些措施能将高温下的运动表现延长 15-20 分钟。

从球场到实验室的创新

值得关注的是,这类巨型风扇的技术源头可追溯至工业领域。上海松江区研发的 “开勒风扇” 原本用于大型厂房的通风消杀,其独特的翼型扇叶设计能在低转速下产生大面积气流,同时通过微酸次氯酸喷雾实现防疫功能。这种 “跨界应用” 如今已成为体育场馆的新宠 —— 既解决了高温下的散热难题,又能在疫情期间兼顾空气净化,真正实现了 “科技以人为本” 的理念。

当终场哨声响起时,罗克与队友们的球衣早已被汗水浸透,但脸上的疲惫却被风扇带来的清凉驱散。这场比赛不仅是竞技水平的较量,更是人类智慧与气候变化的对话。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攀升,如何在保证比赛精彩程度的同时保障运动员健康,或许将成为未来体育界的永恒课题。而维托尔 - 罗克坐在风扇前的那一幕,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—— 在科技的庇护下,我们终将找到与热浪共处的方式。